访谈嘉宾:赵博士、贾子幽、刘剑、胡建
赵博士:欧冶ouyeel材料产品总监, 欧冶材料是欧冶云商旗下的钢铁材料服务公司,致力于链接钢铁产品到深加工制造多环节,消除钢铁产品流通及使用过程的技术信息不对称问题,提供材料技术支持、应用解决方案及技术商务服务。
贾子幽:子幽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,主要协助本地中小型客户国际化(包括公司文化,品牌建设,公司构架,收购与并购,东西方商业文化整合等),同时协助来自欧美的中小型专业公司在华开展业务与品牌建设等,历任 跨国公司副总经理,采购经理,销售经理等。
刘剑:上海泓畅信息技术 联合创始人,上海泓畅是一群来自于华为公司的同仁创立,聚焦于工业数据采集和工业通信,围绕车间的数据(产生,捕获,传输,使用),构筑完整的工业互联互通解决方案,为工业过程可视和智能制造贡献力量。
胡建:上海常崟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,公司专注于锌合金压铸,拥有领先专利,从2006年投入研发第一台精密锌合金多滑块压铸机,到2008年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,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。
视频亮点
一、中国制造业有哪些短板?怎样弥补这些短板?
-赵博士:钢铁产业链技术服务
1.需要有更扎实、更深入的研究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。(技术方面)
2.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,去产能、提高效率的过程是个系统性的工程。(涉及到整个管理系统的改善,基础管理的提升,整个运作规模化,集团化公司的能力和经验)
3.对于制造业本身而言,做一些技术创新、装备生产线创新,从人的角度出发,要有一套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来充分激发每个个体的创造能力,把每个个体的能力发挥到最大,这样才能保持每个个体有活力去做一些创新。
-刘总:
装备的控制大脑:基础自动化,仪器仪表,计算机硬件,软件没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东西。这些是以前中国比较薄弱的地方。最近10年,本土公司在自动化方面有很大的提升。目前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已经是领先的水平了。
-胡总:
1.制造设备:以制造一台设备为前提,80%都是采用德国、美国、日本的材料。即使在中国找到,材料可能也达不到要求。
2.部件:技术方面,中国还是突飞猛进的,但是没法解决基础的零部件,使用寿命很短,没有品质。
3.钢铁热处理技术薄弱。
-贾总:
1.转型:材料是基础,工艺、设备、流程好才能做好,做好材料科研。
2.永不松动螺母:即使有图纸,中国也造不出来,造好+创新两步走。
3.收购国外企业,买好的材料,结合中国的企业,做国际化,有机整合资源。
4.中国制造是国家的基础,要居安思危。
二、(突破)互联网+制造业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?
-胡总:
1.管控不需要很多人,操作可以无人化,异地化管理,非常便捷。
2.互联网和展会的差别:展会时间周期比较长,互联网则相当快捷。
-刘总:
怎样实现设备的机器互联,设备互联,提高效率?
-赵博士:
1.成功的范例:阿里巴巴、京东、滴滴等等,以前的互联网+基本上都是B2C的资源共享的商业形式,决策人明确。而制造业,决策周期比较长。
2.“互联网+”提供了便利性。
3.“互联网+”,怎么加?加在哪?与商业形态密切相关,在现有的体系中把效率提高。
4.欧冶材料是怎么样做到“互联网+”的。
-贾总:
1.制造业+互联网,互联网只是个工具,做好传统制造业企业结合互联网,让真正好的企业脱颖而出。
2.做制造业要踏踏实实的,心中可以怀着很多理想,但做事还是要一板一眼的去做,传统的工匠精神。
三、大咖总结:互联网本身实现的是价值快速传递的过程,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善,而制造业的进步是生产力的提高。
四、插入小话题:3D做压铸件,致密性不是很好,成批量做,成本也很高,也无法做外观件,但是可以制作模型,速度快,帮助试组装零部件,降低使用不合格模具的成本。3D打印前景很好,但是还有一段路程要走。